【轻松】左卧姿红釉陶狗

  在历史上,陶狗的出现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其发展历程也不止于汉代,而是几乎贯穿了整个华文明史。其,在原地区发现的陶狗数量尤多,情态万千,可谓古代文化遗不可多得的瑰宝。文以河南出土陶狗为例,着重探讨不同时期陶狗的发展演变艺术体现及时代风格。

  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塑品目前发现的还不是很多,尤其是陶塑呈独立圆雕的更为少见,大多数作品是作为陶质器皿的附属物而存在,以增强器皿的装饰效果。在雕塑手法上多采用捏塑,即先塑造出物象质朴简洁的外部轮廓,再在细部用锥镂的方法加以刻划和突出,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写意性。这一时期随葬的陶塑品与后世的俑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替代生人动物等殉葬,而是与当时的宗教信仰相适应,体现原始人类图腾信仰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观念,表现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内心情感。

  1960年河南省临汝大张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狗图二,高4.5厘米。泥质黑陶,捏塑而成。狗呈蹲卧姿,昂首竖耳,吻前伸,前肢屈伏于地,后肢缩屈于臀下。这件陶狗是原地区出土较早的陶塑动物之一,反映了龙山时代家畜饲养业的发展状况。

  图二 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狗

  夏商三代,是历史上的青铜文明时代,青铜艺术作品丰富多彩,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在这种大背景下,陶器的烧造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与青铜铸造业得以并行发展。此时的陶狗造型大多还是陶器皿的附属物,捏制手法朴拙,但能够抓住对象的基本特征与动态,反映了先民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商代的雕塑艺术,大多富于神秘威慑的色彩,表现的是神化了的人与兽,狗的形象在此时也被吸收进了神兽形象的塑造之。春秋战以后,随着人殉制的废止,陶塑人物和动物的功能开始发生转变,替代活人和动物随葬的功能被开发出,并得以广泛流行,直接推动了封建时代陶塑艺术的进步。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陶塑狗头图三,张口,竖耳,似在汪汪吠叫,其神态并不凶猛,反而给人安顺祥和之感。

  图三 偃师二里头遗址陶狗头线描图

  二里头文化时期立姿红陶狗图四,高4.5厘米,长12厘米, 河南陕县西崖村遗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泥质红陶。体形略,尖嘴,圆眼,双耳竖起,尾巴后拽,腿部粗矮,造型古拙6。

  图四 二里头文化时期立姿红陶狗

  秦汉时期是陶塑艺术发展的繁荣时期,其艺术技巧和风格,对后世生了深远影响。秦代陶塑动物的制作工艺已不仅限于捏制,而是模制捏塑贴塑堆塑刻划等手法兼用,塑造形象庄重,具有明快洗练的写实风格。汉代,除各种造型题材的人物俑之外,动物陶塑品在随葬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汉代陶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陶塑动物艺术形象的定位与发展,在陶塑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文化统一多样的特征。汉代陶塑在继承秦以写实艺术的基础上,更注重人与动物精神气质的表达。陶狗的塑造风格简练明快古拙,有合理的变形和夸张,神态表现惟妙惟肖,尤其是静卧凝神狂吠漫步疾跑等瞬间动态,刻划入微,尽显狗的活力与神韵。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卧姿红陶狗图五,高42.5厘米,长50厘米。泥质红陶,由模制和捏塑而成。狗昂首怒目,卷耳,张口狂吠,四肢和尾伏地,呈左卧姿态,体魄肥壮,栩栩如生。

  图五 汉卧姿红陶狗

  汉代立姿绿釉陶狗图六,高30.5厘米,河南省灵宝出土。泥质红陶,由模制和捏塑而成。狗昂首,双耳下卷,张口露齿,注视前方,四肢柱立,尾上卷。通身施绿釉。是汉代陶塑艺术和低温铅釉陶器的佳品。

  图六 汉代立姿绿釉陶狗

  汉蹲姿灰陶狗图七,高46厘米,河南省南阳出土。泥质灰陶,由模制和捏塑而成。狗的造型极为憨态可掬后肢蹲坐,尾上卷,昂首立耳,前肢下垂,一副乖乖狗的模样。

  图七 汉蹲姿灰陶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自秦汉以政局大分裂大动荡的一个时期,各民族间的融合在战争和民众频繁的迁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陶塑艺术的发展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受当时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条件的限制,俑的制作陷入低谷,陶塑动物形象的塑造纯朴无华,风格写实,塑形技术流于粗略,远不如汉代那样具有生气和神韵。但值得注意的是,北朝时期,在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处的原地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大汇流,佛教石窟造像雕塑艺术快速发展,促使北朝时期的陶塑艺术迈向了一个新的境地,陶塑作品逐渐从呆滞古拙走向精致俊雅。以北孝文帝为界,前期作品粗陋,缺乏细部刻画,期以后,各类陶俑的制作明显进步,具有了较多的细部刻画,形象更为生动自然,体现了北朝雄健和自由放浪的社会风气。

  1955年河南省郑州南关外出土的晋代灰陶立狗图八,高12厘米,长14.5厘米。泥质灰陶。狗膘肥体壮,昂首挺胸,两耳前伏,口唇闭合,两目炯炯前视,卷尾,呈站立姿。

  图八 晋代灰陶立狗

  1975年安阳张家村和绍隆夫妇合葬墓出土的北齐哺乳陶狗图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长15厘米。泥质灰陶,模制,空。通体以白粉为底,再施以彩绘, 出土时已经大部脱落。母狗眯眼,大耳,长尾,头部伏地,侧卧,作哺乳状, 腹下有三只幼犬作吃奶状。7

  图九 北齐哺乳陶狗

  隋唐以开阔的思路和兼收并蓄的气度,创造出了五彩斑斓的盛世文明。此时厚葬之风再度盛行,促使随葬明器的制作趋于繁复精致,陶塑艺术发展迅速形成高潮。这一时期虽然马和骆驼成为动物作品的代表作,但狗仍是陶塑常见的题材之一,并顺应时代发展出现了三彩陶狗。此时的作品将写实与写意完美结合,并运用了绘画的手法,使塑造形象更加饱满圆浑,夸张传神。唐三彩作品更是以其斑斓的色彩和变幻的造型增加了物象的神秘色彩和艺术效果。

  1959年河南省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白陶蹲狗图十,高8厘米。泥质白陶。躬身昂首,两耳下垂,双目仰视,前肢力蹬座板,后肢屈于腹侧,尾长弯曲,蹲坐,形象逼真。

  图十 隋代白陶蹲狗

  唐代三彩狗图十一,高4.8厘米,长6.7厘米,泥质粉红陶,模制而成。狗两眼视,嘴前伸,昂首卷尾,两耳竖起,四短腿柱立于地。通身施黄绿白三彩。狗巧玲珑,三彩釉色艳丽,是难得的陶塑艺术品。

  图十一 唐代三彩狗

  1992年,巩义市孝义镇孝西村一号墓出土的唐彩绘卧姿陶狗图十二,长14.8厘米,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头伏地,耳下垂,嘴啃骨头,津津有味,脖戴颈圈,长尾前卷,四肢俯卧于托板之上。彩绘大部脱落,骨头狗腰身等处仍有红彩可辨。在隋唐陶塑艺术,绘彩陶俑备受关注,这类俑虽没有三彩的变幻无穷,但细节刻画更胜一筹8。

  图十二 唐彩绘卧姿陶狗

  宋金元时期的文化较之前代更具民化和世俗化,葬俗在此时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随葬品着重为衣食起居的日常用品,质地也趋于多元化。除陶瓷铜质之外,还流行纸冥布冥,致使陶俑的数量骤然减少,很难与汉唐墓俑陪葬盛况相匹衡。陶狗造型缺乏夸张的气势和风韵,更加强调内敛与精致。至元代,以俑陪葬的观念逐渐淡化,真正用陶俑随葬者已为数很少,只是在少数汉人或契丹人官僚或民墓存有陶俑随葬的遗风。

  宋代黄釉陶群狗图十三,高7.3厘米,泥质橙黄陶,由捏塑和模制而成。五条狗一大四均为昂首弓背,双耳前伏,短尾上卷,通体施黄釉,作追逐嬉戏状。

  图十三 宋代黄釉陶群狗

  明清时期的墓葬,随葬的实用生活用具增加,陶制明器明显减少。河南地区一些屈指可数以陶俑随葬的墓葬,出土动物类陶塑题材以马居多,猪羊牛较少,很多墓葬陶狗已难觅踪影。陶塑造型拘谨萎缩,缺乏个性光彩,所表现出的气势也是虚有其表,随葬陶塑艺术正逐步走向尽头9。

  古代陶塑艺术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汉唐两代,以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恢弘的精神气度引领陶塑艺术走向了繁荣与巅峰。与之相适应,陶狗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不同时期的陶狗作品在传承和发扬前代艺术成就的基础之上,均植根于现实生活,生了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特征,成为了后人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的有效途径。这些以泥土抟制的艺术品,向世人展示了满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令后人体会到了古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深刻感悟。

上一篇:【网站】企业问答免费建站哪家强?地晶城汉李系统带你领跑网络世界! 下一篇:吉林抖音运营中心